Monday, July 23, 2012

真正的李氏力場

天文臺剛掛八號風球,打算約朋友今晚唱卡拉OK。一位中學時移民到美國最近才從美國搬回來的朋友被我嚇了一跳,問我是不是瘋了,這麼危險還要外出。回想起小時候香港的颱風有點像現在美國東南部的 hurricane,每次十號風球都會死人塌樓,父母當然不會讓我們外出。但是爲什麽香港的颱風卻看來越來越弱,每次都是撞倒幾顆樹幾個招牌後匆匆而過,而且都是剛巧在假期和晚上天文臺才掛上八號風球,難道真的是坊間傳聞中的李氏力場作祟嗎?

看看菲律賓和台灣打風的情況,就知道西太平洋的颱風沒有變弱,變了的是香港的樓宇質素和防風基建。自八十年代起因種種原因香港實行高地價政策,樓價飆升,發展商賺錢的法門太多,計算過後,寧願用好一點的建材,先進一點的工程技術也不願冒打風塌樓做壞聲譽成為“冧樓王”的危險。地價飆升令政府盈餘增多,但當時港英政府無需搞福利政策和漂亮的工程項目爭取民意選票,部份盈餘拿來做一些市民看不見但能真正改善民生的事,十多年來有系統地鞏固斜坡,改善排水,近幾年已經沒有聽過什麽嚴重山泥傾瀉和水浸的事故。香港山多地少,人口集中,沒有低窪地區,也再沒有如九龍城寨這類"三不管”地帶,防風基建不難做好,最麻煩的只是三十年樓齡以上的大廈和招牌以及一些百年樹木,但比起其他亞洲地區,香港在這方面非常幸運。高地價政策為香港帶來很多問題,但也令某些人發了大達,也間接替香港築起“力場”抗風。


八號風球不用上班只是勞工處的守則,本身沒有法律效力,八號風球的工作安排純粹是勞資雙方的協定,不過很多的保險例如雇傭保險和私家車保險會在八號風球以上失效,爲了避免訴訟,一般大公司和政府機構都會讓雇員在掛八號風球時回家。其實由於香港經濟轉型,在戶外工作人數減少,乘地鐵上班人數贈加,加上上述的“力場”,八號風球的定義已經過時。與其和全港雇主和市民玩心理遊戲,天文臺不如增加風球數目或採用一套新的預警系統,讓保險公司,雇主和雇員在商討合約時多一些選擇,讓公共交通系統不用突然承受太大壓力,也讓市民多一點資訊去評估風險。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